重温90多年前毛泽东的“吉安调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李维汉曾经说过:“不搞调查研究,统战部门就没有饭吃。”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是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党外群体特别是新群体的“急、难、愁、盼”,是统战部门的首要职能。新时代新征程,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一、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在调查研究中孕育成形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正式提出,但统一战线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年,党正是通过调查研究,逐步深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中,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土地革命初期,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调查发现,“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但这一政策在执行中,却受到富农、小地主等中间阶级的阻扰,让他感到“割据地区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拿不住中间阶级。”带着这些问题,毛泽东在《寻乌调查》重点考察了富农群体,在《兴国调查》着重了解了贫雇农的生活状况,在揭示富农阶级剥削性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土地斗争的中心是肥瘦分配的斗争,亦即是贫农与富农的斗争。
在“吉安调查”中,毛泽东也将农村阶级斗争情况作为调查重点。土地分配政策上,毛泽东指出分田存在的问题,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以乡为单位分配,但实际情形却是普遍以村为单位分配,“这种利于富农不利贫农的分配法,是应该改变的。”政治斗争策略上,毛泽东在木口村调研反动分子成分后,判断“小地主富农当土地革命深入时,有许多人是要走向反革命方面的”,但又敏锐察觉到农村阶级斗争可能存在扩大化倾向。在调查报告末尾,深刻反思“这七个人是否每人都应该杀,却是问题。”
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吉安调查”是以往调查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增进了党对农村阶级社会的了解,在对待富农等中间群体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经济上需要照顾贫雇农利益,没收富农多余土地,严格执行以乡为单位分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政策;政治上需警惕富农、小地主等中间派混入革命政权,但也不宜对其打击过重,致使他们投入反革命阵营。这为后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完整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在调查研究中发展壮大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传家宝,既是党在革命实践中洞悉社会的重要工具,也是动员大众的方法。
毛泽东“吉安调查”均发生于第一次反“围剿”时期。此前,受“立三路线”的错误影响,赣西南根据地原有“没收一切平均分配”的土地政策被推翻,群众不满情绪堆积。此时,面对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执行正确的土地政策,动员广大群众全力支持红军反“围剿”成为第一要务。正如毛泽东在1930年10月19日峡江会议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中指出,“凡是彻底平分了田地的,便能广泛发动群众,坚定革命基础。”
在“吉安调查”中,毛泽东格外关注分田情况和村民生活经济状况,详细记录各村分配的田地数量和粮食产量。通过数字对比,毛泽东发现吉安等地较好执行了“没收一切平均分配”的土地政策,除未按“以乡为单位分田”外,“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标准得到了落实。田好的分少一些,田差的分多一些,“能种晚禾的与不能种晚禾的交搭分配,每人都分了一点。”调查中,毛泽东发现“中农在平分土地中不但无所失而且有所得”,验证了当前执行的土地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这也在调查地方扩红情况中得到了体现。当地群众热烈拥护红军,积极响应红军招募,“本乡去了十八人,都是自愿的”,“皆十几岁的青年,勇敢得很。”
通过“吉安调查”,毛泽东充分证明了以争取群众为目的,没收一切平均分配的土地政策是符合客观形势的。这为抵制“立三路线”错误影响,广泛动员群众,取得反“围剿”胜利奠定基础。
三、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在调查研究中淬炼成长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统一战线建立、巩固、发展、壮大的过程。党的领导越有力,统一战线的基石就越稳固。
土地革命初期,基层政权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村乡两级苏维埃作为与民众联系最紧密的一级政权,在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吉安调查”之前,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已对地方苏维埃政权组织与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调研,但由于兴国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静态调查形式,且因战事被迫中止。
“吉安调查”中,毛泽东通过实地考察,重点了解“村乡两级苏维埃在土地斗争的组织和活动情形”。从调查结果看,吉安等地村乡两级苏维埃政权组织架构较为精简,但也存在问题。一是经费开支不够规范。李家坊村“赤卫队、少先队每次出发要草鞋费、剃头费、吃烟费”,而西逸亭村“出发只发伙食费,不发草鞋、剃头、吃烟等费”;二是基层政权建制不够稳固。“因吉安反动派时常到本乡捉人,所以立不稳,敌人来了就往后走”;三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桥村所属的十三乡还没有学校,西逸亭所属的二十三乡也忙着办学校,地方教育资源匮乏。通过“吉安调查”,毛泽东及时发现了土地革命初期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锻造坚固堡垒。
四、把调查研究作为统战工作的“真经宝典”
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法宝”。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对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的要求,是我们开展调研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统战工作的“真经宝典”,念好“五字诀”。
坚持“深”字为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广交深交党外朋友,针对统战工作对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做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扩大团结奋斗的群众基础。坚持“实”字为魂。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瞄准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坚持“细”字为要。只有细才有真,才能准。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在调查研究中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听取有效吸纳各方面意见。坚持“准”字为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四方面关系”。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升统战工作的精准度。坚持“效”字为本。开展统战调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把中心所在、大局所需与统一战线所长结合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